我的老师周天元教授是位奇人,他就像古书中通常形容那些隐居山林的高人一样,上识天文,下知地理,而且博通古今。他的头衔很多,他不在意,我也记不住,什么国家高级工程师、高级美术师、中国美协一级画家、周易专家等等,一大排。
周老师是我院的客座教授,他经常来我院讲学,与我也颇为投缘。周教授给我们讲了许多故事,从他出生到现在的每一个故事。
记得教授给我讲他童年的一个故事:教授出生在湖北当阳一个叫慈化的小镇。慈化称它为小镇,其实只有两条小街,坐落于沮漳二水合围之间的一片绿洲上。小镇虽小,那时却散落着大大小小八座佛寺庵堂,故取佛教“慈航普渡,化身成佛”之意,故名慈化。确实如此,小镇民风淳朴,家家焚香礼佛,行善积德,多少年来就是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。加之小镇地处河洲之滨,溪水潺潺、绿树成荫、花草遍野,鸟欢鱼翔……真是人间一方净土。明代一位诗人在《游慈化寺》一诗中写道“村村皆佛土,处处是仙山”,可见小镇之桃源风貌。
教授在这个净土般的小镇欢乐地过着他的童年。也是引起他深沉思索的地方。
每天早晨,他踏着清凉而洁净的石板路上学去,清晨的空气清新而湿润,还弥漫着从每一扇门窗中飘溢出来的幽幽的檀香味。
这样宁静而安详的生活没有再持续多久。一天,镇上来了一帮穿绿色衣服的军人,腰里别着枪,挨家挨户地搜查着什么?教授那时还小,他刚上小学,还不懂他们在于什么,只是倚着自家的那张老太师椅往斜对门看热闹。
“天元伢”,这时教授听见隔壁街坊孤寡老太太徐婆婆叫他。他寻声望去,不见徐婆婆,只见两家相隔的秫节墙上(玉米杆子外面涂泥的简易墙)有个小洞,徐婆婆在小洞口那一道岸边焦急地呼唤,他赶紧跑过徐婆婆家去。事隔多年他才明白原来情况紧急且徐婆婆小脚行走不便,情急之下便凿壁而呼。
教授刚跑过去还未站稳,徐婆婆就急切地在佛龛下面放一个凳子,让他赶紧把供在佛龛里平时碰都不敢碰一下的观音菩萨像抱下来,用徐婆婆的话说应该是“请”下来。
当教授把那尊古红色,闪着幽光,也不知多少年代的普萨像请下来的时候,徐婆婆赶紧用一块准备好的新红布接着、包严实。教授从板凳子上跳下来想问婆婆原由,还未张口,徐婆婆就让他赶紧把菩萨像抱跑,越远越好,找个地方藏起来。
他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,也不知该藏到什么地方,只是快速向前跑。跑到小河边,他看到一片干净平整的黄沙滩,他就用手挖了个洞把菩萨藏在里头,最后还拿块石头在上面作了个记号。
当他喘着粗气跑回徐婆婆家想把菩萨的藏处告诉徐婆婆时,但见几个绿军装在横眉竖目地审问徐婆婆“佛像哪里去了,快交出来,说……”,徐婆婆躬着瘦小的身体,低着头“没有了,长官,长官,没有了。”来回嗫嚅着重复这两句话,无论那长官如何威胁、恐吓、说什么“搞封建迷信、愚昧无知,是犯法的”等等,徐婆婆还是那两句话“没有了,长官,长官,没有了……”那长官火冒三丈也问不出什么结果,便在屋里胡乱翻了一通,摔了几样东西,撒撒气,且徐婆婆又是孤老一人,他们也不能怎么着,便威胁了几句官话,摇摇头走了。
徐婆婆待他们走远后才敢悄声地向教授询问菩萨可否藏好。当徐婆婆得知教授完成了这件功德之后,舒开了紧蹙的眉头,露出了放心的笑容。回过神来之后,她赶紧摆出一小桌好吃的东西犒劳教授,什么五香花生、香茶
干等都是徐婆婆平常售卖赖以度日的货品。教授大吃一顿,临走时徐婆婆还塞给他两个大蜜桔子,并嘱咐道:“一个给你,一个给你小弟。”直到今天回想起来,教授还说以后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了。事后徐婆婆详细询问了几次菩萨的藏身之处,甚至有一次她还拄着拐杖,踮着小脚要教授带她到河边去看菩萨安好才放一心。
也不知过了多久,事态渐趋平静,人们的注意力好像又集中到另一件什么事情上去了,徐婆婆这才敢让教授把菩萨悄悄地请回来,还是走后院的小门。
镇上供佛的人很少了,徐婆婆每天早晚关起门来上香礼佛的时候总是感到由衷的安慰,因为菩萨无恙。徐婆婆也特别感念教授救佛之功,她每年过年的时候总要准备两个大大的蜜桔给教授,并且说:“一个给你,一个给你小弟。”在那个年代过年吃蜜桔是件很吉祥事。大文豪鲁迅也曾写过他童年过年时吃蜜桔的事情,但穷人在那个年代能吃上蜜桔也不容易。
后来上中学后,教授离开了那个从小一直未曾迈出的小镇,并且由于时代的原因,他又辗转了他乡多年未回。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回到小镇的家,也看望了街坊邻居。虽然多年未见,但徐婆婆却一眼就认出了他,并且她颤悠悠地从屋里拿出两个往年一样大的蜜桔,她还嗔怪他好几年不知跑到哪里去了,桔子都放烂掉了,也不见他归来。
在那个动乱年代,教授迫于生计离开家乡,外出创业多年,经历坎坷之后,他又想起了小镇和小镇的徐婆婆,他决心回去看看。
小镇还在,但已变得十分荒凉萧瑟,庙宇已无踪迹。徐婆婆已不在了,听邻居讲徐婆婆走得很安详,没什么病,也没给照顾她的邻人添什么麻烦就走了。直到过世,徐婆婆每年过年的时候还不忘给他留两个大大的桔子。
作者:道岸
心冉
版权所有:药师经常识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