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师经常识网

了凡四训讲记(立命之学)【1】

发布时间:2019-11-12 10:17:31作者:药师经常识网

  了凡四训讲记(立命之学)【1】

  净空法师讲述

  前言

  立命之学

  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,但是要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。民国初年,净宗印光大师,一生中对这本书极力提倡。他的弘化社,印送这本书约在百万册以上。由此可知,印祖对这部书的重视。不仅如此,而且还不断提倡,教我们研究、实行、讲说。

  [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]。这是诸佛的法印。佛法是讲原则,是讲道理的。所以,佛经有五种人说,除佛之外,其余弟子、天、仙、化人所说的,只要和佛说的宗旨一样,不违背佛的原则,佛都承认它是佛经。

  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内容,都是讲[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]。等于佛经。佛是讲理的,并不是只有佛自己说的,才称为佛经。这就是佛教值得人尊敬,值得人赞叹的地方。因此凡是符合佛陀教育的原理、原则,我们都应该看成经典。尤其是这本书,经过祖师的证明,一再提倡,它是我们学佛的根基。不但是学佛的基础,也是一般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。

  创造命运是有一套学问,它是有理论、有方法的。这些理论方法就在这本书中。本书的分量虽然不多,但对于这方面确实掌握住纲领。所以我们想要改造命运,创造命运。乃至学佛真正有所成就,都要依本书的道理方法为基础。可见本书对于我们学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。

  [了凡四训]是这本书的名字。[了凡]是写这本书的人。[了凡]两个字的[凡]字,有两种说法。第一、是讲到人。如果不是佛菩萨罗汉这些圣人,就是一个平常的[凡人]。[了]是明白、也是完结的意思。[了凡]就是明白做个平凡人是不够的,应该要做最上等的人。就是说凡是平常人所动那些不好的念头,要渐渐消除。所以称作[了凡]。第二、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。他是明朝人,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府的吴江县。他是进士出身,做过宝坻县知县。他喜欢做善事,并且是信仰佛教的。因为他是一个大善人,所以大家都尊重他,称他了凡先生。

  [四训]是四种教训,就是本书所说的四篇文章:第一是立命之学,第二是改过之法,第三是积善之方,第四是谦德之效。这是了凡先生把他读书所得到的心得,以及他一生奉行[太上感应篇]的经验,写了这本书来教导他的儿子。所以此书是他的家训。

  立命之学

  第一篇[立命之学],这是世间每个人都想明了的课题。我们一般所见所闻,这个世界上的人,有富贵、贫贱,长寿、短命,都认为是命里注定的。这种说法不能说他完全错。因为一个人若是前世做好人好事,这一世自然是一个富贵、长寿的人。若是前世做坏事,这一世自然是贫贱、短命。这是平常的道理。可是我们要晓得还有特别的,就是命运可以改变的道理。若一个人本来命里注定富贵长寿的,但他做了极大的恶事,等不到下一世去受报应,就在这一世变成了贫贱短命的人。也有一种人,本来命里注定贫贱短命的,因为他做了极大的善事,不必等到下一世来享福,就在这一世变成了富贵长寿的人了。这种事自古以来,中国外国历史上的事例很多。所以虽然说今世所受的都是前世所做,命里早就注定。但是也不一定会被命运束缚,还要看他自己现在去创造。

  这一篇[立命之学],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,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种种效验,告诉他儿子,要他儿子不被这个[命]字束缚住,要竭力去做种种的善事,不可以做坏事。[立]字是建立的意思。[立命]两个字,就是命不能束缚我,是我创造命运,命运掌握在我手里的意思。所以[立命之学],就是论立命的学问,讲立命的道理。反过来说,我们念佛修行的人,若能够按照这个方法去做,念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,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。这一篇文字很长,现在依次讲解。

  余童年丧父。老母命弃举业学医。谓可以养生。可以济人。且习一艺以成名。尔父夙心也。

  这是第一小段。这四篇文章,都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儿子所说的话。所以文章的语气,是勉励其子,自己一生命运是如何改变的,希望他的子孙也能明了此理,依教奉行。所以叫做[家庭四训]。

  他自己叙述,从小父亲就过世,母亲叫他放弃举业[举业]就是读书求学从政,也就是放弃读书去学医。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,读书求学目的是从政。放弃读书,就是放弃从政的行业。学医可以养生,自己有一技之长,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。所以这里的[养生],[生]是生活。同时又可以救人,[济]就是救济别人。这是很好的行业。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。从前教书的先生,学生接受他的教学,没有规定学费是多少,而是随便供养的。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,贫穷的人就少送些。只要至诚恭敬的表达尊师重道的心,学费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。医生也是如此,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,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意,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。所以古老的社会里,教师和医生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尊重,道理就在此。

  “且习一艺以成名”。这个[艺]字就是技艺。技艺如果专精,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。“尔父夙心也”。母亲告诉他,这是你父亲的愿望。当然,了凡先生就放下读书的念头来学医。从[可以养生]起四句话,都是了凡先生的母亲所说的。

 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。修髯伟貌。飘飘若仙。余敬礼之。语余曰。子仕路中人也。明年即进学。何不读书。余告以故。并叩老者姓氏里居。曰。吾姓孔。云南人也。得邵子皇极数正传。数该传汝。余引之归。告母。母曰。善待之。试其数。纤悉皆验。

  这一段是叙述他改变命运的机缘。内容描述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,这个老人[修髯伟貌]。[髯]是胡须。从面颊两边垂下的叫[髯];在下巴底下,嘴两边的叫[须]。这个人胡须很长,相貌庄严,个子高大,看起来不是一个凡人,所以叫[飘飘若仙]。仙风道骨,潇洒出众,没有一点俗气的样子。所以袁先生对这位老人非常敬重,因为他品貌不凡。

  老人就告诉他:[你是将来要从政的人]。[子]是对人的尊称,[仕]是做官。[仕路]就是官场,像现在的政治界一样的意思。[明年即进学],因为老人会看相,就叫他赶快去进学。[进学]就是从前国家用人,都要经考试来选拔人才。如果考上了秀才就会派进到县立的学校读书,所以叫做进学。并且说:[你是从政之人,为何不赶快读书呢]?[余告以故],了凡就把母亲告诉先父希望他学医的原因,向老人说明。并且请教老人姓名和住所。[里居]也包括籍贯和住处。老人就告诉了凡先生,他姓孔,是云南人。

  [得邵子皇极数正传]。[邵子]就是宋朝的邵康节,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。[皇极数]就是[皇极经世书],这本书也有相当的份量,收在[四库全书]里,它的内容,完全是依照[易经]的理论来推算命运。它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,整个世界国家转变都有论定。所以朝代的兴亡,个人的吉凶,完全从数理上推断,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学问。这的确是有根据,相当科学的。

  所以每一个人,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。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,只要你起心动念,你就有定数。只要你没有心念,那你就超越数字、数量之外了。

  修行人往往能超越,为什么呢?因为他入定。入了定,他的心就不起作用,没有任何念头。没有念头,就不落在数量里。由此可知,只要你有念头,就必定落在数量里。换句话说,遇到高明的人,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得清清楚楚。

  所以凡夫都有数。唯独超越三界,阿罗汉以上的圣者,就可以超越宿命了。即使是三界之内,色界、无色界的天人,像他们修成了四禅八定,能不能超过数量呢?的确他在定中,数对他是失去了作用。但是这个失掉作用只是暂时的,并不是永远的失掉。为什么呢?他的定力若消失,念头又起,就又掉到数里去了,想逃没法逃出,在那边缘上,心一动就掉下来。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了。如果定功再进一步达到九次第定,永远保持不会退转,他就超越数量了。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,佛法里称为圣人、阿罗汉。我们懂得了这个原理,所以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定数的。既然有定数,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。好的顺境不必喜欢,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伤。为什么呢?一切都是注定的。

  孔先生是邵康节的传人。这也是代代相传,都是有师承,一代传一代,精通[皇极经]。他看到袁了凡,就把他看得很清楚,而且告诉他[数该传汝]。你跟我有缘份,我这一套学问,应该传给你。可以说孔先生找到了传人了。

  [余引之归]。了凡先生就请他到家里去坐坐。了凡很孝顺,告诉他的母亲。他母亲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,而且告诉他,要算算命,试试看灵不灵。这是处世待人的良好态度,礼貌很周到。你所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,我们要经过试验才行,绝对不是冒冒然就接受。所以先试看看。这一试是真的,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灵验。这样他的信心就生了,对孔先生的建议也相信了。

  余遂起读书之念。

  进学念书这个念头就生起来了。

  谋之表兄沈称。言郁海谷先生。在沈友夫家开馆。我送汝寄学甚便。余遂礼郁为师。

  生起读书进学的念头,往从政的道路作预备工夫。以前读书并不像现在有很多学校。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学,没有学校。国家只有大学,没有中学。必须私塾里念得很好,才有机会考入大学。那时称太学,明、清都叫国子监。相当于现代的大学,是国家办的。私塾,是私人办的小规模的学校。老师只有一个,学生通常只有二、三十人。

  正好他的表兄有一个朋友郁海谷,在沈友夫家里开馆。沈友夫大概是地方上相当富有的一户人家,因为家里很有钱,有几间空房子,用一间作教室,请老师教自己的子弟,亲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这里来上学。郁海谷先生此时正好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教学。他就拜郁海谷作老师,进学读书。

  孔为余起数。

  孔先生给他算命。

 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。府考七十一名。提学考第九名。明年赴考。三处名数皆合。

  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运,告诉他,你明年去考童生,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秀才,要经过好几次的考试。先要经过‘县考’,了凡先生应考中第十四名。县上面有府,府上面有省,这是明、清两代的制度。一个府大概管七八个县,主管称为知府,是在县之上,省之下。民国就把府废除了,改成行政专员。

  [府考]考第七十一名,[提学考]第九名。[提学]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府教育厅,管一个省的教育的。所以地方上考试,考得取,考不取,考第几名,命里都注定了。所以到第二年去参加考试,果然没有错,都符合。

  复为卜终身休咎。言某年考第几名。某年当补廪。某年当贡。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。在任三年半。即宜告归。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。当终于正寝。惜无子。余备录而谨记之。

  我们看这段文,不是只看袁了凡先生,而是看自己。那一天、那一月、那一日、那一个时辰生死都已注定了,怎么死法也注定了,一生全都是命里注定的,你怎么胡思乱想都逃不过定命。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,谁都没法子逃过。因为孔先生给他算得这么灵,所以就请他算终身的命运。

  [终身休咎]就是一生的吉凶。他的确把他流年排到死,什么时候死亡,都跟他排定了。历年的考试,能考取多少名,都给他注出来。[某年当补廪]。[廪]是廪生,[贡]是贡生,[补]是补缺。相当于现代所讲的公费学生。虽然是学生,但是领国家的津贴,每个月生活费由公家补贴。每一个县都有一定的名额,必须有缺了,你才能够递补上去。

  [某年当贡]。贡是贡生。廪生、贡生都是明、清两代依学生的程度而设立的,不是学位,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、大学生。但是受到国家照顾,由国家发给他生活费用。从前生活费用是发米,而米多的、吃不完的可以卖钱,相当于实物配给。而现代则用货币来代替食物,是方便多了。至于秀才、举人、进士,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学位,好比是学士、硕士、博士。进士相当于博士,是最高的学位。贡后某一年他去做官了。

  [四川一大尹]。[大尹]相当于现代的县长。还有二尹、三尹。二尹相当于现代的主任秘书,三尹相当于现代所讲的科长。

  [在任三年半]。做三年半的县长,你就得要辞职。为什么呢?寿命到了。五十三岁,寿命也不很长。

\

  [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],你就寿终正寝,这还是得到一个好死。可惜你命里没有儿子,[惜无子]。了凡先生把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记下来,给自己作一个参考。

  自此以后。凡遇考校。其名数先后。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。

  孔先生的确很高明,算得很灵。往后每次考试,完全跟孔先生算的名次都相符合,一点也没差错。

  独算余食廪米。

  这是廪生所得的俸米。

  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。

  一石是十斗。他说每个月领俸禄,你自己记住,等你领米领到“九十一石五斗”,你就“出贡”了,就升级了,你就从廪生升到贡生了。升到贡生,廪米就不给了,廪生的缺就让别人来补,这有一定的名额。

  及食米七十余石。屠宗师即批准补贡。

  屠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,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厅长,他看袁先生的学问、品德还不错,建议要提拔他。[出贡]就是批准了补贡,从廪生就补贡生的缺了,也就是升级了。

  余窃疑之。

  他这下怀疑了,孔先生这一著没算对。

 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。直至丁卯年。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。五策即五篇奏议也。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。老于窗下乎。遂依县申文准贡。连前食米计之。实九十一石五斗也。

  俸禄领到七十多石的时候,屠先生就批准他补贡了。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后,也许就升官高迁,也许是调职了。[署印]是代理。教育厅长大概被调走了,现在有个代理教育厅长。这一位代理教育厅长不同意,把他驳回去,不准他补贡,他还继续去当秀才、廪生。廪生、贡生都是秀才。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当提学,他看到“场中备卷”。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,没有考取的卷子还保存著。有些时候,主管的官员会把这些没有考取的卷子拿来,重新看一看,希望发现遗漏的人才。如果真正是人才,他们还是要提拔的,怕的是一时差错遗漏了。

  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考试卷。“五篇”就是“五策”,即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论文,五篇论文。殷先生看了非常满意,非常的赞叹。他说这五篇论文,就像是五篇奏议。“奏议”是臣子对皇帝的建议,国家施政应兴应革,他们都可以提出意见,贡献给朝廷,由朝廷来取舍。殷先生说这五篇确实就是奏议。可见袁先生见识很高,文章写得很好。而一般对国家兴革提出建议,都是属于大臣的事情,不是小小的秀才做得到的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政务委员,国策顾问,是他们提出的这些文章。而袁了凡的文章居然可与他们相提并论,可见他的确是有学问。

  “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,老于窗下乎”。[博]是指他见识广博,[洽]是他的说理非常清晰通达,[淹]是透彻,[贯]是文章无论理路,无论是章法结构,都有条不紊。能得此四个字的评语,定是上乘的文章,无论是在思想理论,文字的结构,都属于上等的。所以不能叫他终老于窗下,一生只做个秀才,可惜了,应当要把他选出来替国家服务。

  “遂依县申文准贡”。就是交待当地的县政府,要把这个人提拔起来。“连前食米计之,实九十一石五斗也”。

  从此处来看,屠宗师是很了不起的人,看到袁先生的卷子马上就想提拔他。可是代理人杨先生把他驳回去了,这就是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。袁了凡是有才干。可是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很大的启示,那就是有才还要有命,所以人的一生命运主宰了一切。命、时、因缘都有定数。这里面讲才、命、时。袁先生一定要遇到殷秋溟,他的因缘才成熟。这些我们都应当要明白的。

 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。迟速有时。澹然无求矣。

  从此以后,袁先生真的觉悟,真的明白了。一个人一生的际遇,吉凶祸福,贫富贵贱都有命,都有时节因缘,不能强求的。命里面没有,怎么动脑筋也求不到。命里面有的,什么念头不想,到时候自然来了。他明白了,从此以后无求、无得、无失,心地真正平静下来了。所以我读[了凡四训],学佛以后,我们可以称袁了凡在这一阶段,是一个标准的凡夫。我们一般的凡夫,都不够标准,为什么呢?心不清净,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。他的妄念没有了,对于一生的休咎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所以古德云:[君子乐得为君子,小人冤枉为小人。]为什么呢?因为君子知命,知道[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]。小人很冤枉,拼命的追求,不知道这是命里有的。努力拼命求得的,还是命里有的。你说冤枉不冤枉呢?这是指定数,一般人都在定数里。这个时候袁了凡只知道有定数,不知道定数之外还有一个变数,命运是可以改变的。

  下一段以后就是讲变数,讲立命的理论方法。要按照真正的理论方法去求,就能够改变你的命运。你想求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,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。

  佛家所讲的布施。你想得到财富就必须行[财布施],想得聪明智慧那就要行[法布施],想长寿平安,那就要行[无畏布施],这就是正确的创造命运的方法。按照正确的理论方法去求,都可以得到你所要得的,甚至连成佛也求得到,何况这些世间的小小福报。

  贡入燕都。留京一年。终日静坐。不阅文字。

  [燕都]就是现在的北京,也就是首都所在地。元、明、清三朝首都都在北京。[留京一年],他出贡之后就到北京去了,在北京住了一年。[终日静坐,不阅文字],每天静坐。从这个地方,可以看到他的心地多么清净。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。一般人智慧不能现前是心不清净。他之所以能够静得下来,就是他对于自己的命运完全知道,想也没用处,所以什么都不想了,心定下来了。

  己巳归游南雍。未入监。先访云谷会禅师。于栖霞山中。对坐一室。凡三昼夜不瞑目。

  己巳这一年他回到南方来。[游南雍],南雍是皇帝所办的大学,就是国子监。是国家办的两所大学,一个在北京,一个在南京,北京称为北雍,南京称为南雍。[未入监]就是未入学。在还没有入学之前,先去拜访云谷禅师。

  [云谷会禅师],[会]是他的法名。云谷禅师的法名叫[法会],这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善知识。了凡先生到南京栖霞山,去参访,去拜见他。[对坐一室],在禅堂里打坐。[凡三昼夜不瞑目],没有倦容,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妄想,没有杂念,故能精神饱满。云谷禅师看到他这么年轻,有这样好的功夫,很难得,不容易。

  云谷问曰。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。只为妄念相缠耳。汝坐三日。不见起一妄念。何也。

  凡夫之所以不能够成为阿罗汉以上的圣人,原因在那里呢?妄想太多了。[华严]上说:[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。但以妄想执著,而不能证得。]病根就是在妄想,[妄念相缠]不得作圣。你坐在这里三天三夜,我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,这是为什么呢?

  余曰。吾为孔先生算定。荣辱生死。皆有定数。即要妄想。亦无可妄想。

  了凡先生是个老实人,老实最可贵,他说:[因为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,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注定了,还有什么好想呢?想也没有用处!所以干脆就不想了]。知道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要走了。所以生死是一定的,那一月、那一日、那一天、那一个时辰,人家都算定了,有什么话说?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,所以他就不打妄想了。

  云谷笑曰。我待汝是豪杰。原来只是凡夫。

  一个人能够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,那是很了不起的功夫。他不是功夫,他是命给人算定了。所以云谷禅师就笑著说:[我还以为你是功夫不错的豪杰,原来你还是个凡夫]。

  问其故。曰人未能无心。终为阴阳所缚。安得无数。

  了凡先生就向云谷禅师请教:[这是什么原故]?这就说明数的道理。人为什么会有命运?为什么会落在数量里?人如果到了无心,就超越数量了。袁了凡先生有没有到无心?没有。他只是什么都不想,因为想也没用。他还有一个妄念,就是我什么都不想了,有这么一个妄念。这个妄念还在,还是有心,并不是无心。所以他常常心里有个念头:[我一生都算定了,一生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]所以他并没有到真正的无心。既然没有到无心,决定为阴阳所缚,怎么会没有数?数就是数量。以数学的原理,推演出来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甚深禅定不是一般世间人所有的。佛门里像黄檗祖师,他是在定中所见的境界。因为在禅定中,时空都突破了。时空突破了之后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自成一片,全部都看到。那是决定真实,一点都不会差错。为什么?他看到未来的事,不是他推算的,而是眼前亲见,这要相当功夫才行。所以靠数理来推论,我们世间凡夫做得到;现量境界现前,就不是世间凡夫所能做到的了。在佛门至少三果阿那含以上,他们有甚深的禅定,能够见到过去、未来,这是不会有错的。

  但惟有凡人有数。极善之人。数固拘他不定。极恶之人。数亦拘他不定。汝二十年来。被他算定。不曾转动一毫。岂非是凡夫。

  你从遇到孔先生被他算命算定之后,距离现在二十年了,这二十年来,你的命运一点都没有改变,完全照著他给你算定的走,这不是凡夫,是什么。你的命运里每一年、每一月没有加、减、乘、除,这是标准凡夫。所以一个大善之人,命有没有?有,但改变了。大恶之人呢?也改变了,不会照原定的样子。由此可知他二十年来没有行善也算没有作恶,他的命运完全照著孔先生所算定的,这叫做标准凡夫。

  余问曰。然则数可逃乎。

  了凡先生就问云谷禅师,难道命运可以改变?[逃]就是超越,那就是[定数]里面还有[变数]。孔先生给他算的是定数,变数则在自己手上掌握。这是孔先生不晓得的,不能推算的。

  曰命由我作。福自己求。诗书所称。的为明训。我教典中说。求富贵得富贵。求男女得男女。求长寿得长寿。夫妄语乃释迦大戒。诸佛菩萨。岂诳语欺人。

  这是云谷禅师教导他改造命运,也就是跟他讲定数里有变数,这是袁了凡原本不知道的。云谷禅师承不承认有定数?承认。前面讲过:[人未能无心,安得无数]。世俗讲的[命运],云谷禅师完全肯定,承认,确实有命运。但是命运自己可以改变,可以创造。所以佛家不是宿命论,佛家是创命论,自己创造美好的前途。但是立命要靠自己,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,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改造命运,决定要靠自己觉醒,靠自己改造。他是个读书人,所以就先用诗书里面的道理来开导他。

  [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],这是儒家所讲的,[诗经]、[书经]中所说的。云谷禅师懂得,他说这是明明白白、的的确确的教训,这是事实。

  再看看佛所讲的,[我教典中说],云谷禅师是佛门大德,[我教]就是佛教经典中所讲的。[求富贵得富贵,求男女得男女]。命里没有儿子,你要求,可以得儿子的。[求长寿得长寿],因为他短命,寿命只有五十三岁。这就是告诉你,你求什么、得什么,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

  章嘉大师说过:[佛氏门中有求必应。]但是章嘉大师有解释。有些人在佛门当中求,求不得。是什么原因?那是不如理、不如法。懂理论、懂方法,如理如法的求,就有求必应。如理如法的求,还是得不到时,这是自己有业障,必须把业障消除,没有了障碍则得感应。这是章嘉大师说过的,没有求不到的。

  从根本的原理来讲,世出世间法,[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]。我们一切的需求,就是求作佛也能成佛,都是根据[万法唯心]这个原理。[华严]上说:[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]。所以我们[求],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。方法最圆满,最恰当的就是佛陀的教诫。依据佛法的理论教训去求,我们求不老、求不病、求不死,能不能求得到?决定求得到,确实求得到,都在佛门之中。云谷传给了凡的只是极小的一部份。因为了凡的志向不大,只求世间的功名富贵。只是求这些,所以云谷禅师只教他这个部分。云谷禅师满他的愿望,他想求得功名富贵,就告诉他求得的方法。特别告诉他,[妄语乃释迦大戒]。戒律里有[四根本戒],就是杀、盗、淫、妄,所以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。佛怎么会妄语,怎么会骗人?换句话说,告诉他求男女,得男女;求富贵,得富贵;求长寿,得长寿;这是事实,决定可以得到的。了凡依教修行,此三者果然如愿获得。

  余进曰。孟子言。求则得之。是求在我者也。道德仁义。可以力求。功名富贵。如何求得。

  这是进一步向禅师请教,说:[孟子言,求则得之,是求在我者也],[孟子]上有这么一句话。但是在他的想法,[道德仁义,可以力求],那是我本身的事情。我希望成圣成贤,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。

  [功名富贵,如何求得]?[功名富贵],是身外之物,也能求得到。我没有功名,能求得功名;没有富贵,能求得富贵。这似乎是命里注定的。命里没有,那里能求得到?命里有的求得到,命里没有的到那里去求?这是一般宿命论,也就是命中的一个常数。常数是前生造作的因,这一生应得的果报。殊不知常数里有变数,加上变数就不一样,的确功名富贵也是我们可以求得到的。

  云谷曰。孟子之言不错。汝自错解了。汝不见六祖说。一切福田。不离方寸。从心而觅。感无不通。

  孟老夫子的话没错,[汝自错解了]。你自己错会了意思,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,你的解释只对了一半,另一半你不晓得。对的一半是德性上,除了德性之外,还有事相上,你也可以求得到的。你不见六祖说:[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。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。]这话出在[坛经]上。

  [六祖坛经]、[金刚经]、[楞严经],这三部经典在中国,自古以来被大家公认的是第一等的作品。[坛经]是中国人写的,所以对中国人来说,有特别一份亲切感情在其中,也实在写得很好,是整个佛法的纲要。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成禅宗的经典,它是整个佛法的纲要,也可以说是六祖大师的修学心得报告。

  六祖讲:[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]。[方寸]就是心地。[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]。求要到那里求呢?从心地里面去求。

  求在我。不独得道德仁义。亦得功名富贵。内外双得。是求有益于得也。

  这段教训非常重要。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,不要向外面求。向外面求就错了。所以佛法里讲,求什么得什么,都是从内心求,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。外面求,决定得不到。为什么?外面是常数,外面不会变;心地是个变数,不是常数。

 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,心地算是清净,没有妄想。他的心是守定常数,不知变数。所以他这二十年中的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,连那一年考几名,不会提前一名,不会落后一名。因为他不懂变数的原理。

  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,[求在我],在自己。道德仁义是内、德行的修养;功名富贵是外、生活上的享受。内外都得,这个求才真正叫做[有益于得]。[华严经]里面所讲的[事事无碍,理事无碍],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,内外皆得大圆满。那真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,没有一样不称心,自在如意。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,就不会有人学佛了。

  学佛不是消极,是非常现实的。现在人讲现实,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,这是实在的,你看就晓得了。你们讲现实,未必能得到现实;佛法里讲现实,是真正能够得到。须知佛陀教育之好,实在讲,世间人对佛教误解了,错会了意思,不知道它的好处。能够真正体认了,才晓得佛陀的教训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、最殊胜、最良好的教育,古今中外绝对找不到的。尤其是大乘佛法。

  若不反躬内省。而徒向外驰求。则求之有道。而得之有命矣。内外双失。故无益。

  这是指现代社会,大众所追求的,能不能求得到?求不到。纵然得到了,那是命里有的。命里没有而得到的,这才叫做求得。命里有的你求得,那不算求得,因为不求也得到。

  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很赚钱,一年赚了几千万,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。命里没有的,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,不是每个人都赚钱!若每个人都赚钱,股票谁赔钱?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,你说冤枉不冤枉?甚至于做小偷、做强盗得来的,还是命里有的。命里没有的,偷都偷不来。

  古人明白道理,才说:[君子乐得为君子,小人冤枉为小人。]为什么?没能逃过定命,没能逃过常数。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,人都会安于本分。安于本分,自己日子过得好,社会也安定,天下也太平,大家都没有争执了。

  所以佛法教我们求命里面没有的,常数里面没有的,我们能够求得到,这是属于变数。怎么求呢?要向内心里面求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,就是这一段所说的。他不能够[反躬内省],[反省]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,向内心里存养厚德。他不懂这个道理,而只向外面去求,每天动脑筋往外去求,这种求法,即使是[求之有道]。纵然你有方法,有手段,你有计谋,可是怎么样呢?

  [得之有命]。你命里没有还是得不到,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,命里有的。你说冤枉不冤枉?袁了凡懂得常数,所以他不操心,不去用种种非法手段去求。他晓得有命,打什么样的妄想,用什么样的手段,命里没有,决定得不到。

  [内外双失]。内是什么呢?心不清净;外面所求得不到,怎能不生烦恼。了凡居士这二十年,内他没有失,外面他失掉了。因为他不想了,什么也不求了。内,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、平和,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的。一般人拼命向外驰求,见识比不上袁了凡。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理得,而一般人向外驰求的是心不安,得到的还是命里面注定的,这是[内外双失]。

  [故无益],没有利益就是损失,结果必是有损无益。这一段开示的确把世出世间的现象完全道破了。我们明白了,应该有所选择。

 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。余以实告。

  云谷禅师就再问他:[孔先生给你算的终身流年休咎,算得怎么样]?他就老老实实将孔先生所算的告诉他。

  云谷曰。汝自揣应得科第否。

  云谷禅师反问他一句,这就是教他反省,找出恶痛的根源。[揣]是揣量,就是自己认真的去反省一下,应不应该得科第。

  应生子否。

  应不应该有儿子?你好好的反省反省,应不应该?当然云谷禅师跟他谈话不会只有这么两句,但是这两桩事在了凡来讲是最重要的,最关切的,所以提出两条大的,他最关心的事情。其余的就不必提了。

  余追省良久。曰,不应也。

  云谷禅师这一问,他想了很久。答覆云谷禅师[不应也]。他真正知道自己的病根,老老实实回答不应该。因为他老实。[老实乃进德之基。凡饰非掩过之人。前途有何希望]。善知识遇到诚实人,他一定会爱护,才会指出他一条明路。要是自大傲慢不诚实,人家对你笑笑就完了,不会认真教诲的。下面是了凡先生反省自己的缺点,这是立命的基因。

  科第中人。类有福相。余福薄。又不能积功累行。以基厚福。

  从政的人要有福,如果没有福,老百姓就要遭难。一个人有福,确实全国的人民都有福了。今天讲民主自由,大家都认为这是真理,是时代的潮流,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抵挡的。这个潮流是好还是坏,必须再看下面的结果才能够论断。我们看看古时候的社会制度,读书明理的人没有争执,做皇帝的人有的非常开明。我们读唐太宗的[贞观政要],太宗的心胸之开明,真叫人佩服。他给别人说:[做皇帝有什么好处,负这么大的责任,你想要做,我让给你做]。有这样大的心胸。他做皇帝并不是在那边享福,不是在那边作威作福,是替百姓做事,是替全国老百姓谋幸福,为国家选拔人才,这些人才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。

  确实,从政的人都是有福相的。[余福薄]。他想想,说我福太薄,没福。没福又不能修福。[又不能积功累行],不肯修福。[以基厚福]。[基]就是培植。不肯培福,不肯修福,没福不像做官的样子,不足以领导百姓,造福百姓。前面是说一个纲领,底下再给我们仔细分析。前面是总说,后面是一桩一桩来分析。

  兼不耐烦剧。不能容人。

  这个毛病就更大了。性情急躁,就是薄福之相。确实没福,不耐烦,性情急躁。[不能容人],心量太小,心量狭小不能容人。不能容人当然就不能用人,不能够服人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时或以才智盖人。直心直行。轻言妄谈。凡此皆薄福之相也。岂宜科第哉。

  [直心直行]是当任意、纵情解释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使性子,他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。这也是别人所不愿承受的。

  [轻言妄谈]。言论不谨慎,随便说话,不负责任。

  [此皆薄福之相也],这是薄福。真正有福的人莫不浑厚、老成,心胸广阔而能容人,言语动作缓慢。缓显得稳重。孔夫子说:[不重则不威]。其威德才能服人,才能够处世。了凡先生年轻时不够稳重,自己说出自己没福,不应该中科第。这一段反省是说明他不应该得科第之所以然。下一段则说他不应该有儿女。

  地之秽者多生物。水之清者常无鱼。

  俗话说。地下不干净会长东西,会生五谷杂粮。水要是太清了就没有鱼。为什么?鱼在清水里它也知道会被人家捕去,所以他不会在清水里游。也可以说地里头很干净没有秽物的话,它不会生长植物。

  余好洁。宜无子者一。

  袁了凡有洁癖。整齐清洁是件好事情,但是太过份的清洁也是个毛病。一点脏东西都不能忍受的,这也不行。这是不应有子息的第一个原因。

  和气能育万物。余善怒。宜无子者二。

  和气能兴家,俗话常说[和气生财]。袁了凡没有财富,与这也有关系,他并不富有,家境清寒。他喜欢发怒,常常发脾气。看不惯的,看不顺眼的,他就要发作,不能容忍。这是没福,这是宜无子者第二个原因。

  爱为生生之本。忍为不育之根。余矜惜名节。常不能舍己救人。宜无子者三。

  [爱]是仁爱,能够推己及人。这些道理他晓得,但是自己做不到。为什么?他是个很刻薄的人,[忍]就是刻薄。换句话说,他爱惜自己的名节,不愿意帮助别人,这也是无子的一个原因。

  多言耗气。宜无子者四。

  前面是讲存心,以下则从生理上说。他反省说了六条原因,前面三条是从心理上讲的,不应该有儿女。后面是从生理上说的,也不应该有儿女。他喜欢说话,喜欢批评人,喜欢论是非,所以说言语上常常喜欢强出人头。这容易伤气,生理上受伤害。这是宜无子者第四个原因。

  喜饮铄精。宜无子者五。

  他不但喜欢高谈阔论,还喜欢喝酒,大概酒量也不错,饮酒过度会伤神。精是精神,伤精神,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妨碍。末后又说:

  好彻夜长坐。而不知葆元毓神。宜无子者六。

  他晚上不睡觉。一定是找朋友聊天,喝酒作乐,不知道保养。想必了凡先生的身体相当虚弱,他不知道保养身体。

  其余过恶尚多。不能悉数。

  想想一身的过失毛病,恶作太多了,数不尽。他的为人真正诚实,这叫[忏悔],发露忏悔。自己身心毛病都能够对人说出来,坦诚的说出来,毫无隐瞒。佛门讲忏除业障,这样才能够真正把自己的业障除掉。能够发现自己种种的弊病,这叫[开悟]。觉悟之后能够把这些毛病改正过来,这叫[修行]。一般人修行,自己有什么毛病都不知道,从那里修起呢?‘修’是修正,‘行’是错误的行为。把错误的思想、行为改过来,这叫修行。所以修正行为第一要紧的,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,你才能改过自新。了凡先生很了不起!云谷禅师一追问,他认真的反省,就把自己心行的毛病一桩一桩的找出来,这是后来他能够改造命运的根本。

  他凭什么能改造命运?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?我们对于自己的毛病一无所知,从那里改起?人家一反省,明明白白的摆在面前,就一桩一桩的把它改掉。所以内里求德行,外面求富贵、求儿女,样样都得到了,他不从外面求的。我们看他并没有在送子观音前面烧香拜拜,求菩萨送一个儿子;他不是这样求法。他求功名、富贵也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去祷告求的,不是这样求法的。今人拜神求神都是错的,那里能求得到!寺庙香火鼎盛,一天到晚不知道多少人去求富贵求男女,得来的全是命里有的,不求也会得来。还以为是神赐给他的,神对他特别有恩惠。实在是冤枉!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理,如理如法的去求,就是云谷禅师所讲的,[内外双得],没有得不到的。

  云谷曰。岂惟科第哉。世间享千金之产者。定是千金人物。享百金之产者。定是百金人物。应饿死者。定是饿死人物。天不过因材而笃。几曾加纤毫意思。即如生子。有百世之德者。定有百世子孙保之。有十世之德者。定有十世子孙保之。有三世二世之德者。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。其斩焉无后者。德至薄也。

  云谷大师这些开示非常重要,绝对不能看做迷信。如果看做迷信,实在讲不是云谷迷信,是我们自己迷信,自己迷了。不相信圣人之言,不相信事实的真相,是自己迷惑颠倒。前面云谷禅师教袁了凡真实的反省检讨,才真正知道自己过失很多。知过能改,善莫大焉,世间最大的善行就是改过。

  我们在[无量寿经]里也读到,佛告诉我们,纵使供养无量无边的圣人,这是大善,还不如自己回头来认真修行。认真修行就是改过自新,我们古圣先贤所讲的改过是大善,中外的圣人都有共同的见解。

  云谷在此就讲道:[岂惟科第哉],岂只是功名。求取功名是要靠积德,是要靠过去生中的修积,才能够得到科第。

  [世间享千金之产者],这是讲富贵。家财万贯,一定是富贵之人,他才能够享受富贵,富贵不是随便可以得来的。佛门里说,这一生中得大富是前生财布施修得多,这一生才能得大富。我们这一生贫困是前生没有大修财布施的果报。能不能勉强得到呢?不可能,得不到的。如果勉强去求,灾祸跟著就来了。祸福无门,唯人自召。我们看中国古人造字,学问都很大。[祸]跟[福]很像,就差那么一点点,真是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这些都是教我们要知道因果,然后我们求功名,求富贵,才能够如理如法,没有一样求不到的。

  [千金]是说大富,[百金]是讲中富,就是讲中产阶级。必定他们前世都种了善因,是大富之人,或是中富之人。[应该饿死]的人,是他前世造恶多端,不修布施,贪妒吝啬所致。世间有没有这样的人?有。我们也曾见过一毛不拔,一点好事都不愿意做的人。他劝人布施,自己不肯布施。这样的人,我们知道,来生必得贫穷的果报。因缘果报是自作自受,绝没有个主宰在支配。如果说有个主宰在支配,这是错误的看法。

  [天不过因才而笃]。世间人常以为一切皆是天意安排,其实不然,里面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造作,绝对不是天意,天没有意思。只有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,能把这些事相和事实真理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这一段是讲富贵穷通都有定命。下面是讲儿女也有定命,这是世间人的两桩大事。

  [即如生子,有百世之德者,定有百世子孙保之]。中国的大德,印光大师常赞叹的有两个人。第一是孔老夫子,所修的是[百世之德]。孔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国家、利益百姓,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著想。

  他一生从事教学,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传给学生,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。孔子的子孙一直到今天,已经七十多代了,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还受到大众的尊敬。不但是中国人,甚至外国人,像美国人一听到他是孔夫子的后代,特别加以礼敬,特别招待他。种善因得善果,于此显见。

  [有十世之德者,定有十世子孙保之]。[十世之德],在中国历史上,帝王将相建立一个政权,能够传十几代。像清朝传了十代,从顺治到宣统,如果祖先不积德,那是不可能的!今天的人不相信这些事实,认为自己有能力、有权谋、有智慧,这些想法都错误了。祖宗积德,及本身宿世的德行,感应道交,有同样德行的人,生到了一家,才能够保得住。

  小而言之,我们家庭的事业能够传多少代?我们举个例子,像台湾同仁堂。同仁堂原来是在北京,也是祖先积德,这个堂号作了一百多年,百年老店。他传多少代?老祖宗存的心仁慈,开药店是以救人为目的,利润不在乎。只要生活能够维持,店面能够维持下去就可以。不是以赚钱为目的,不是以个人享受为目的;是以利益社会,帮助苦难的众生。他存这个心,所以他能够维系一百多年。如果子子孙孙不变祖先的宗旨,他的公司行号必然能够不断的延续下去。不像现在许多人开的公司,开不到两三年就倒闭了,这就是德薄。

  [有三世二世之德者],能够传三世二世,也[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]。[其斩焉无后者,德至薄也]。我们中国俗话常说[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]。这是德很薄,以至于他不能传下去了。过去社会对这些事很重视,现在观念完全改变了。甚至于有许多年轻的夫妇,他们不要儿女,嫌儿女麻烦。

  现在社会的结构跟从前不一样了,现在有社会福利。美国或加拿大,谁养老?国家养老,不需要靠儿女养老。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。六十五岁退休了,国家有养老金,按月送来,比儿子还孝顺。这是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比从前好。从前老人唯有儿女来抚养;现在的社会逐渐趋向于由国家、由政府来照顾。

  但是因果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。这是世俗的观点。在出世间法,尤注说:

  [出世圣贤。以绝欲断爱。为去惑转智。超凡入圣第一功修。惜俗情未及了解耳]。这种观念至今还存在。年轻人发心出家,父母亲友总是想尽办法来阻挡,原因在他不晓得,还守著旧观念,无后为大。佛法是看三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他看到整个宇宙,实在是认清宇宙本来面目。我们世俗人看的只是宇宙中的一部份,看不到全体,而且只看到很小的一部份。在十法界里只看到人法界,人法界里面只看到现前,看不到过去、未来,所以眼光没有佛菩萨那样的透彻。家里面如果有人出家,那真正是第一大喜事,第一殊胜之事。

  可是出家一定要认真修行。出家修行要是没有结果,于家庭没有损害,于自身必定堕落。佛家常说:‘施主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。’这是很严重的问题。了道的确很不容易,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,决定要证果。至少也要决定往生净土,超出三界。

  譬如小乘一定要证得须陀洹果以上,虽没有出三界也不要紧。为什么?证得位不退,就算是圣人了。以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他不会堕三恶道。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决定证阿罗汉果,时间虽然长,不堕三恶道,算是有成就了。

  以这个标准来看,在大乘佛法里面最低限度也要把见思烦恼断一部份,也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才算是成就。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掉,这一生就没有成就,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楚的。八十八品见惑断掉,在大乘圆教里是初信位,小乘是初果位。不达到这个标准不算成就,还是要六道轮回。六道轮回就要还债,十方的供养你必须要一一偿还。人家不是白白的供养你,一定要偿还。

  如果证得小乘初果,圆教初信位了,供养的人都有福了,也不要还债,他的确种在福田上了。依此标准来看,我们这一代的出家人做不到。谁有能力可以做到?

  做不到还有一个方法,[求生净土]。求生净土一定要能往生,若不能往生还是不行。实在讲求生净土,比断八十八品见惑实在容易得多了。生西方净土,八十八品见惑一品不断都没有关系,所谓带业往生。只要具足真正的信心,真实的愿行,老实念佛,没有一个不成就的。这是我们在[无量寿经]、[弥陀经]上看得清清楚楚,发心出家,一定要成就的。

  汝今既知非。将向来不发科第。及不生子之相。尽情改刷。

  这是云谷禅师教给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方法,对著袁了凡的习气毛病来下药,应病与药。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,所以教他要[尽情改刷]。[改]是改过,[刷]是刷洗。[各人有各人之病痛。既能平心自检。寻出一一病痛。一一过失所在。便有下手处]。

  [尽情洗刷]是真正的修行。并不是天天念经、拜佛、念咒这些形式上的功夫,修一辈子还要搞六道三途,都叫形式。形式的目的无非是提醒自己,是表演给别人看的,引发别人觉悟,真正目的在此地。个人修行不重形式,重在发现自己的毛病,这个叫[开悟]。把自己的毛病改正过来,就叫修行的功夫。所以最要紧的是,能心平气和自己来反省检点,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找出来。

  [寻出]就是寻找,找出自己的病痛,找出自己过失到底在那里,这样便有下手处,你才知道如何去修正,怎样去改过。[用全神全力。反转来]。[神]是精神。全副的精神,全副的力量。[反转来],把它反转过来。下面举出几个例子教我们:

  [悭贪者转之以施舍]。譬如[悭贪],[悭]是悭吝。我们有的不肯施舍给别人,没有的希望贪得,如果我们有这个毛病,[转之以施舍],用布施的方法把它改正过来。我有别人没有,人家向我要,我很慷慨,很大方,我能送给别人。或者我看到别人有急需,他还没有向我要,我就主动的布施给他,这是修福。

  [布施]有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这三大类。[法布施]是我们以智慧、技术去帮助别人,或者是教导别人。别人不会的我们会,我们要热心去教他,使他也有这种能力,或启发他的智慧,这叫法布施。

  [无畏布施]是帮助别人身心安稳。他心有不安,有恐惧,我们帮助他,使他身心安稳,这叫无畏布施。譬如有人害怕走夜路,怕鬼,我们有时间就送他回家,跟他做伴,他就不怕了,这也属无畏布施。这是举例说明。

  又如现在年轻的学生,都要去服兵役,服兵役也是无畏布施。为什么呢?军人保护这个地区国家百姓的安全,不受外面敌人干扰侵害,这自然是属于无畏布施。所以三类布施的范围非常广泛。佛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

  台湾的放生风气很盛,放生也是属于无畏布施,但是现在放生有很多流弊。因为大家拼命去放生,有些商人拼命去捕捉鸟兽;你不放生他就不去捕捉了。这样的心态行为就不是无畏布施,而是戕害众生,好心也变成了造恶业。放生应该是我们到市场去买菜,看到很多活泼的动物,推想它决定可以活得下去的,就买来放生,这是慈悲救苦。我们还听说有很多鸟兽公司,自己饲养的动物,决定没有谋生的能力。一旦放生到野外,决定是死路一条。这些我们都要知道。所以菜市场偶而发现,买去放生。放生的仪式,给他念阿弥陀佛,念三皈依就很好了。

  [愤激者转之以和平]。这是讲性情,容易发脾气,容易急躁,这是大毛病。了凡患了这毛病,云谷禅师在此地劝他。[转之以和平],和气心平。心地平静,你的态度自然温和了。这在德性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。无论是佛家,儒家都讲求。孔夫子的学生赞叹孔子的德行有五种: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第一就是温和,这是学生们对老师的评语,老师温和;良是善良;恭是恭敬,无论对人对事他都谨慎恭敬,谨就是谨慎;俭就是节俭,不奢侈,生活很朴实;礼让,孔夫子事事都让别人,决不会与人相争。这是夫子之美德。是做人的典型。

  [虚夸者转之以切实]。这就是喜好夸大的毛病,为人不实在。如果知道这些事实,别人对我们说的话自然要打折扣,难以取信于人,因为我们不诚实。所以决定不能够浮夸,要诚实。

  [浮嚣者转之以沉定]。[浮嚣]就是我们常讲心浮气躁。心浮就要以沉定来对治。沉著,心要清净,要能定得下来。[骄慢者转之以谦恭]。世出世间实在没有一样值得骄傲。有什么值得骄傲的?事情做好了,是本分的,是应该的;做不好要处分。诸佛菩萨一切恭敬,孔孟亦无不敬。我们比起佛菩萨差太远了!所以对人一定要[谦恭]有礼,要谦虚要恭敬。谦与敬都是性德。

  [惰逸者转之以勤奋]。懈怠懒散,是很大的烦恼。世出世间法如有这毛病,一定不会有成就的。所以一定要精进,要努力,要把精神提起来。释迦牟尼佛在世时,阿那律陀懒散的毛病就很严重。被佛呵斥一顿之后,他真的振奋起来,七天七夜不眠不休,结果把眼睛搞坏了。佛很慈悲的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,以后他得了半头天眼,不用肉眼比别人看得还清楚。他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。所以人一定要发奋,要振奋起来。懒惰,做一切事情都不能成就。不但是佛法不能成就,世间法也不能成就,一事无成。古今中外,世出世间那一个有成就的人是懒惰的人,是散漫的人,没有。大乘善根唯一精进。

  [残忍者转之以仁慈。怯退者转之以勇进]。[退怯]是退步,退转。这也是大病,必须要勇猛精进。

  这些毛病都是了凡先生自己叙述出来的。前面说过,各人有各人的病痛。如果我们也像他这样改进,其他的病痛要想一想,用方法来对治。下文云谷禅师教他修持重要的几个纲领:

  务要积德。务要包荒。务要和爱。务要惜精神。

  [务]是务必,一定要积德,断恶修善。积德,世出世间法都以这个为基础。前面讲的享千金之产,有百世之德,如果不是认真断恶修善积德,怎么能办得到?孔子受一国人尊敬,释迦牟尼佛受全世界人尊敬。一个是积世间的大德。一个是积世出世间的大德,佛是世出世间的德行都修积。

  [务要包荒],是讲心量要拓开,要能够包容。不能包容,我们自己的烦恼就多,对于佛法的修学造成了障碍。我们是修觉、正、净,如果心不得清净就不会觉悟,我们的见解也就会有偏差。正知正见,大觉大悟,一定是以清净心为基础。所以要能包容,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必认真计较。[金刚经]上说得好,[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]。一切法不是真实的。就是世间一切境界,古人也说:如[过眼云烟]。这种看法跟[金刚经]非常接近。有什么值得计较的?何必把它放在心上,妨碍了自己的清净心。

  [务要和爱],这是了凡最大的弊病。一定要和气;一定要能够博爱,就是佛法讲的慈悲。佛讲的慈悲是平等的,所以叫大慈大悲。儒家讲仁爱,仁爱跟佛法的大慈大悲确实相当接近。孔老夫子说:[仁者无敌]。[敌]就是敌对。这世间还有跟我对立的,那就不是仁爱了,仁爱是没有敌对的。没有敌对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慈大悲。虽然儒家讲的话不一样,其实里面的内容是相同的,这是我们应当要修学的,真正利益自己得到。

  净宗讲[一心不乱]。有了对立,一心绝对得不到。有对立是二心,就是有对待。六祖大师讲[本来无一物]。有一物存在就不是真心,所用的还是妄心。心里果然清净,决定没有相对的,没有对立的,真心才能显露,清净心才能现前,净宗所修的一心不乱,我们才能获得。

  不要说真正的一心不乱,就是相似的一心不乱,我们讲[功夫成片],也是从这里下手的。念佛人念了多少年,功夫成片没有得到,就要找出毛病在那里。将病根找出来了,然后再把病根消除。障碍就没有了,功夫就可以成片了,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。不必问别人,功夫到何程度自己晓得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凡圣同居土。事一心不乱是生方便有余土,理一心不乱是生实报庄严土。品位与功夫正好成正比。

  功夫成片里面也有高下不等,所以有九品。上三品的都能自在往生,中三品的都能预知时至。上三品的自在往生,就是想什么时候往生,就什么时候往生。暂时不想走,也可以随意多住几年,一切皆能随心所欲,确实能做得到。一心不乱功夫更高了。因为事一心、理一心都不是我们凡夫一生中能达到的,但是功夫成片则人人可以做到。所以要想这一生自在往生,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,我们一般凡夫也可以做得到,这就是凡圣同居土里的上三品往生,是功夫成片带业往生的。

  [务要惜精神],要爱惜精神。因为了凡喜欢彻夜常坐,不知道保养身体,所以对于身体精神的保养要重视。上面大师所讲的都是针对了凡的开示。

 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。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。此义理再生之身也。

\

 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,不要后悔,不要再去想它。想一遍则又造一次新业,阿赖耶识里又落印象。所以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,绝对不再去想它。要紧的是改正现在的,修正未来的。所以[疑]跟[悔]都是烦恼,在[百法]里是属于二十六个烦恼的心所。佛不叫我们常常去想过去。[此至人造命诀也]。[至人]是一个有高度智慧的人,真正觉悟的人。改造命运的秘诀,就是这一段的开示,开示的精要,就是从[务要积德]到[义理再生之身]六句。确是改造命运的秘诀。

  尤居士此节小注说得好:‘改造命运第一步功夫便是痛改前非。一一积习悉皆扫除。一一病根悉皆拔去。时时处处常自警觉。严自克治。保善天真。如保赤子。改造命运全权在己。不属造化。即上文所谓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是也。[积习]就是我们讲的习气,如前面所讲的坏习惯,[悉皆扫除]。

  [一一病根悉皆拔去,时时处处常自警觉,严自克治]。对待自己要严格,不要常常原谅自己。常常原谅自己,前途就有限了。律己要严,对人要宽。对人要宽厚,对自己要严厉。要克服自己的毛病,对治自己的习气。[保善天真]。[保]是保护,[善]是纯善。什么叫[天真]。心里面一念不生就是天真。天天在打妄想,天真就失掉了。天真就是真心,真心就是清净心。

  [如保赤子],好像慈母照顾婴儿一样,要全心全力,全副精神去照顾起心动念。

  [改造命运全权在己,不属造化]。改造命运之事完全在我自己,与诸佛菩萨与天地鬼神毫不相干。所以真正把这本小册子明了了,从今以后你也不要再去看相、算命、看风水,都用不著了。仔细反省一下自己的命运,就知道了;怎样去改造,也晓得了;不会再受别人的欺骗了。

  [即上文所谓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是也]。前面云谷大师说,什么样的人叫[极善之人]?我们净宗讲极乐世界[诸上善人]。这个[上善之人]就是[极善之人]。那一类的人是上善之人呢?能够改过的人就是上善之人。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天都反省、改过,一直到没有过可改了,那是成佛了。

  等觉菩萨还有过失,什么过失?一品生相无明没断,就是他的毛病,就是他的过失,他还要改过自新。由此可知等觉菩萨还要改过,何况我们?我们看到这里应该觉悟了,修行、修什么?就是改过。从现在起发心改过,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改过,过失都没有了就成佛了。有过失就不能成佛,所以菩萨叫觉有情,菩萨是有情众生,不过他觉悟。觉悟,就是知过能改。我们凡夫有情不觉。不觉就是不知过不会改,认为自己样样都是对的。想想自己有没有毛病?想了半天,一个毛病都没有。所以常说凡夫没有毛病,菩萨毛病很多。菩萨常常检点,知道自己毛病很多,不断在改,三大阿僧只劫都还没改完。你想想看,这毛病多少?凡夫居然没毛病。这怎么得了!就是什么叫做[觉],什么叫做[不觉]。知道自己一身毛病,这是觉悟的人,就是我们佛家讲的菩萨;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就是佛家讲的凡夫。这很好懂!菩萨不是神。菩萨是一个知道自己毛病的人,常常改过自新的人,称为菩萨,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。

  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改过自新,又能发阿弥陀佛之愿。我们天天念[无量寿经],把[无量寿经]念得很熟,这只是初步工夫。第二步工夫就拿[无量寿经]当作一面镜子,每念一遍就是照一次。照一次就是对照一下,去寻找自己的毛病。我们照镜子晓得那个地方脏了,赶快把它洗净,洗净就是修正。心里面肮脏不能觉悟,要读经。经是一面镜子,这个镜子照一照,知道我们心里那些地方有毛病,赶紧把它改过来。所以第一步是念熟,第二步是依教奉行,就是依照[无量寿经]来修行。

  修行第一要发愿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仔细想想我们有没有?我们要把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愿心,咱们跟阿弥陀佛是同心同愿,真正的同志。同愿、同志,就是一个人,换句话说你也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化身。所以阿弥陀佛是榜样,我们要照这个样子来塑造自己,把自己改变成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,心一样、愿一样。你想想,你怎么不能往生,决定往生!心愿相同,然后言阿弥陀佛之言,言语相同了。平常处世、待人、接物,念念不忘阿弥陀佛,念念不忘劝人念阿弥陀佛,这就是言阿弥陀佛之言,行阿弥陀佛之行。

  我们的身、语、意三业都像阿弥陀佛,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,就是阿弥陀佛乘愿再来。这比‘义理再生之身’高明得多。这是即身成佛,成了阿弥陀佛了,把我们凡夫身摇身一变,成了阿弥陀佛再来。本来我们是业报身来投胎的,现在一变,变成了阿弥陀佛,乘愿再来!这是改造命运最殊胜、最上乘的改法。

  夫血肉之身。尚然有数。义理之身。岂不能格天。

  其实这里面的重点是讲妄念,妄想执著。身与数实在讲不相干,真正有关系的是心。身是受心的影响,主要的是心地。凡夫的心地,总而言之,自私自利。这是凡夫心,一定堕在数量里。如果拿佛法来讲,若用意识心,亦决定堕落在数量里,也就是用八识,八识是有为法。佛菩萨为什么能超越?转八识成四智。他不用八识,所以不落在数里面。

  [义理之身],自己觉悟之后,用的是觉心。前面[血肉之身]用的是迷情。如果用的是觉智,[岂不能格天]![精诚所至。金石为裂。此至诚所以格天也]。这有一个典故。汉朝名将李广,有一次行军时,路边草很深,草里面有一块大石头。他看错了,以为是一只老虎。他拔弓箭射它,用的力很猛,箭射去插得很深。下马一看是一块石头,自己也很惊讶,想我的力量这么大,箭能插得这么深!再射一次就射不进去了,才知是[精诚所至]。正像罗什大师七岁时举大鼎一样,没有心、没有念头时把它举起来。再一想我人这么小怎么能举得动?再举就举不动了。李广把石头当成一只老虎,不知道它是石头。知道以后箭再也射不进去了。这是比喻一个人以真诚之心,真诚没有妄念,所以金石为开。

  由这两则小故事也能证实[华严经]讲的[事事无碍]。事事无碍是心地清净到相当程度,才没有妨碍;如果心不清净,事事都有障碍。所以触事成障,心地清净就没有障碍了。

  [至诚所以格天]。[格]当作感格、感应讲。儒家讲的格物。‘格’是格斗,[物]是物欲。我们要舍弃欲望,就是这个意思。舍弃欲望,不会被欲望所转,这叫[格物]。此地讲[格天],天就是数,就是定数,也就是我们讲的命运。以至诚感格而改变了命运,转移了命运。至诚就是真心,至诚心。[观无量寿经]讲的菩提心,是至诚心、深心、发愿回向心。

  太甲曰。天作孽。犹可违。自作孽。不可活。

  [太甲]是商朝时候的皇帝。在早年也是胡作妄为,以后得大贤伊尹的教导,他改过自新。这几句话是他说的,这是他改过自新之后,对于伊尹感谢的话。

  [天作孽,犹可违]。天命所作的不善是可以改变的,我们修善积德就可以改变的。[天]就是指天命,[天命]也就是[数],我们一般讲的[命运],是可以改造的。[自作孽,不可活]。[自作孽]是这一生自己造作的不善。[天作孽]是宿世的,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。这一世所得的不善果报可以改,这就是宿命可以改。现前造的罪业,那就没办法了。现前继续再造,你就不会改过。过去有恶因,现在再加恶缘,必定结恶果。过去有恶因,现在断恶缘,虽有恶因不结恶果。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改造命运的原理就在[缘]上,[因缘果报]。[因]是过去生中所造的,没有法子改变,能改变的在[缘]。譬如说我们种瓜种豆,瓜与豆的种子是因,不能把瓜子变成豆,不能把豆子变成瓜,因是定数。我们今天想要瓜,还是想要豆,就在[缘]上加以决定。我们想要豆,把豆的种子种下去,瓜的种子收藏起来,它就不会结果。结果需要缘,缘有土壤、肥料、阳光、空气、水分等等,这些缘都具足,它一定会长得很好。若不想要它结果,虽然有因,只要把[缘]断了。譬如瓜子放在茶杯里,放一百年也不会长成瓜。为什么?它没有缘。

  所以过去虽然造作恶因,这一生中不造恶业,断恶修善,恶的缘就没有了。过去生中总有善因。一个人那有一生做恶没有做善的?找不到!一生都行善,没有一点恶,这种人也找不到!所以生生世世我们所造的业都是善恶混杂,多少是有的。或者是恶做得多,善做得少。恶做得多不要怕,只要今生不再做恶,恶缘断了。虽然是少善,少善也会开花结果,所以一定要断恶修善。

  [自作孽]就是现在还继续不断去造恶业,恶的果报一定现前,所以自作孽不可活。[天作孽]是过去生所做的,这是我们可以改造。现前再要不断的造作恶业,那就没法子改造了。

  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药师经原文

  • 药师经注音

  • 药师经讲解

版权所有:药师经常识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