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魏至辽金寺庙遗址的塔基。 中新社供图
北魏寺庙遗址全景。
近日,山西云冈石窟发现了一处北魏至辽金寺庙遗址,位于距离去年发现的北魏寺庙遗址400米的地方。此次发现的佛教寺庙遗址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,分为现代层、明清层、辽金层和北魏层4个文化层。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、云冈联合考古队领队张庆捷认为,两次发掘的遗迹和出土文物可以还原出当时佛教繁荣的景象。
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,现存主要洞窟45个,计1100多个小龛,大小造像5.1万余尊,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。2001年,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
“山堂水殿,烟寺相望,林渊锦镜,缀目新眺”,这是北魏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对当年云冈美景的描述。而如今,很多来云冈石窟旅游的人望着光秃秃的窟顶,都对“烟寺相望”的描述不解,云冈窟顶寺庙遗址的发现恰巧印证了这里曾有寺庙存在。
张庆捷说,北魏时期,云冈的水位线只在石窟下二三十米处,而窟顶的寺庙距石窟也有50米的高度。在太阳的照射下,水面上会升起层层薄烟,与窟顶的寺庙遥遥相对,形成郦道元记载的“烟寺相望”的美景。而关于“水殿”的描述,很可能是云冈窟顶的寺庙在水中的倒影,至于有无真正的水下宫殿,还在进一步勘测中。
去年,云冈联合考古队在云冈石窟窟顶发现了一组较完整的北魏寺庙遗迹,该遗迹由以塔为中心的塔院式寺庙建筑群组成,包括塔基、北廊房、东廊房、西廊房、南廊房和砖瓦窑等,发掘面积达3600平方米。根据形制推断,这里很可能是云冈译经场所或高级僧侣的生活区,是北魏时期云冈寺庙群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一发现证实了云冈石窟“窟顶应有寺院”的推断。
今年,考古队在距离北魏寺庙遗址约40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北魏至辽金时期的寺庙遗址。遗址发现的主要遗迹有塔基、辽金铸造工场、水井等。出土遗物有辽金时期的陶罐、瓷碗、瓷罐、兽面瓦当、板瓦、滴水等,北魏时期刻有“传祚无穷”、“富贵万岁”等字样的瓦当残片、陶片、柱础石、筒板瓦残片等。
“根据这些遗迹可以推测,每天,僧人们拿着水桶去水井旁打水洗漱。他们会在固定的时间诵经。诵经之余,他们会到铸造工场打铸一些日常用具。在佛教节日,他们还会集体到山脚下的石窟膜拜。”张庆捷说,塔基是北魏至辽金寺庙遗址最重要的遗迹,平面呈八边形,内包方形塔基台,中间为方形塔基,内用片石垒砌而成,砌石内为夯土。塔基的内部正方夯土是北魏遗物,外部八角是辽金补建的,形状不一,是北魏至辽金寺院佛塔演变的物证。在铸造工场内发现了辽金铸造井台和30座熔铁炉遗迹。张庆捷分析说,铸造工场应与寺院建设有密切关系,其中熔铁炉环绕铸造井台的布局很少见,为地穴式,西北和东南各有一条路进入,地穴内有一个圆形工作台。这对冶金铸造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,不过熔铁炉体积较小,应该不是僧人们用做铸造佛像,而是用于铸造一些生活用具。
此外,经考证为辽金时代的水井深13米,平面呈圆形,井壁用片石和凿过的弧形石块垒砌而成,现在早已干涸,但仍可以想象出当时僧人修建此井的艰苦条件以及当时寺院的规模。
“就北魏的遗物看,北魏至辽金寺庙遗址与去年北魏寺庙遗址的年代相近。现存辽金遗物多于北魏,可见这里辽金时比较繁盛。”张庆捷说。
北魏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,建都平城(今山西省大同市),后迁都洛阳。入主中原后,北魏开国诸帝为解决日趋紧张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,皆为佛、道并奉。这样,除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外,我国原有的道教与外来的佛教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。佛、道之争,演变成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废佛事件,即太武帝灭佛。兴安元年(公元452年),文成帝即位,下诏恢复佛教,并诏令仿照文成帝身样形象雕石像。这样,佛教以比之前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。文成帝复兴佛教的直接结果,便是云冈石窟的大规模营造。
“当时佛教刚从西域传入中土,所以石像的五官还是体现出浓重的西方色彩,鲜卑人的特点较少。”张庆捷如是认为。
版权所有:药师经常识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