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戒八戒学处 育因法师主讲
二○○二年六月廿二日于慈光图书馆
三宝弟子王和顺恭录
甲一、学讲因缘
甲二、主要依据
甲三、略谈戒法之重要性
前言
甲一、学讲因缘
〈五戒八戒学处〉,依止阿阇黎慈悲,天因法师慈悲,诸位比丘大德,以及朱馆长,还有诸位在家菩萨莲友们:大家午安。
学人很高兴,今天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,在华严讲堂和诸位共同的来学习在家戒学这一门课程。首先育因就先说一说这一次学讲的因缘,也就是刚刚方丈和尚所提到,在上个月下旬的时候,朱馆长来到我们正觉精舍拜访方丈和尚。当中提到目前在家居士学习佛法的情形。那么在家居士学习佛法的情形是怎么样呢?也就是大家在经律论三藏当中,不论是经藏还是论藏,这几年来都有很丰富的研究,而且在教理方面,譬如般若的空宗、唯识宗、天台宗等等的,也都有许多的深入。这一些在大乘佛法当中都是很重要,而且必须要学习的经论。但是唯独在戒学方面稍微不够,这是对一个学佛者的修学有所美中不足的地方。而且有一些人,他受戒之后,因为不了解戒相的开遮持犯,所以自己本身犯了戒都不晓得。或者犯了戒,想要忏悔,也不晓得如何来忏。也有其他的人做错了,由于自己不了解戒律,也就认为是正确的而照著去做的这些情形。因此朱馆长多年来,他就有一个心愿,希望能够有一门戒律的课程提供给大家来学习,以便能够将佛法的根本还有基础巩固住,那么就能够开发出更扎实更茂盛的修行成果。因此就希望我们方丈和尚能够来慈光图书馆为大家来授课。由于方丈和尚本身的法务非常繁忙,在正觉精舍以及其他的道场都有在上课,所以就指派学人到这里跟诸位共同的来学习这一门课程。
五戒八戒学处,育因第一次学讲的因缘,是去年的十一月在澳洲雪梨,为居士们讲解五戒。原本是打算讲完八戒,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,所以连五戒学处也没有讲完。今天来到慈光图书馆是第二次的学习。由于育因学习戒法的时间很短,因此所讲的内容难免有疏漏不足的地方,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恭请依止阿阇黎能够慈悲的斧正,也希望诸位比丘大德,还有在家菩萨莲友们,能够多多的指教。
甲二、主要依据
其次说明主要的依据。我们上课所用的课本就是诸位目前所看到的这一本《在家五戒八戒学处》。其中编写的内容,主要是参考蕅益大师的《五戒相经笺要》。还有弘一大师的《五戒相经笺要补释》,以及《南山律在家备览宗体篇》。还有续明老法师的《戒学述要》。广化老和尚的《五戒相经笺要集注》。以及家师忏公老和尚的《五戒表解》等等的著书。其余所参考的经论,如果各位想要知道,就请看这一本书的附录当中的第四参考书目,就可以了知了。
甲三、略谈戒法之重要性
乙一、成佛之本
接著,在进入本文之前,我们就简单的谈一谈戒法它的重要性。首先我想,我们学习佛法,大家都有一个最终的目的,尤其是大乘的佛法。这个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?就是希望能够成佛。因为成就了这个圆满的佛果,不但能够利益自己,也能够帮助一切的众生离苦得乐,得到究竟的解脱。这个成佛的境界,它是一种大光明的境界。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大光明的境界呢?因为它当中具备两种殊胜的果德。哪两种殊胜的果德呢?根据《成唯识论》它是这么说的:‘由断续生烦恼障故,证真解脱。由断碍解所知障故,得大菩提。’由于断除了相续所生起的烦恼障的缘故,因此就能够证得真解脱。由于断除了障碍我们理解般若智慧这个所知障的缘故,因此就能够得到大菩提。也就是断除了烦恼障就能够得到真解脱。这个真解脱又叫做大涅槃。而断除了所知障呢,就能够得到大菩提。这两种的果德是非常殊胜的。为什么说殊胜啊?就是它超过一切。因为声闻、缘觉对于这两种的功德还没有圆满的得到,菩萨对于这两种的功德也还没有究竟的证得。唯独佛与佛才能够究竟圆满的获得。所以佛的这种大光明的境界是非常殊胜的。我们众生了解到这个佛果的殊胜,就也想要成佛。成佛,就必得要修行!修行就必须要有所依凭。这个依凭是什么呢?就是道器,修道的法器,也就是人身,要具有人道的果报身。这个人身不是一般的人身喔!还必得要具足暇满的人身,也就是要能够离开八无暇,而且具足十种圆满的人身。比方说,不要出生在边地,或者投生到长寿天,也要相信这个戒律是一切世出世间善法所生之处,以及能够遇到正法等等。这个就是暇满的人身。如何能够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呢?在《大般若经》上面就说到:‘三十二相无别因,皆由持戒所得。若不持戒,尚不能得野干之身,况复佛身。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佛的应化身是具足三十二种殊胜的容貌,以及微妙的形相。佛的这三十二大丈夫相,每一相都要经过百福的庄严。而这三十二相的异熟业还必须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够修行圆满,所谓的‘三祇修福慧,百劫种相好。’而要成就这三十二种大人的相貌呢,‘无别因’,没有其他特别的原因。‘皆由持戒所得’,都是由于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,能够执持清净的戒法所感招到的。‘若不持戒,尚不能得野干之身,况复佛身’,倘若不能够好好的持戒,尚且不能够得到野干的报身。野干就是野狐狸。我们知道野狐狸的果报是很低劣很不好的,如果不持戒,就连这么下劣的野干之身尚且是得不到,更何况是殊胜的佛身呢!《大般若经》是大乘的经典当中专门讲空性、智慧、般若的经典。佛在这一部经当中也是告诉我们持戒的重要性。要成佛是不能离开戒律的。在其他经论也都提到,持五戒能够得到人身,修十善可以招感天人的果报。所以想要得到人身来修持佛法,非得要持戒不可。
乙二、修行之基础
或者有人就问到:学习经论以及教理,增长智慧也就足够了,为什么要学戒呢?关于这一点,慈舟老法师他曾经这么说过:‘儒家不学礼无以立。不学诗无以言。但是我们出家人呢,不学经教则无以言,不学律典则无以立。’这是什么意思呢?我们知道这个礼,不但是我们个人生活的规范,也是维持群众社会次序的准则。所以,如果不学习礼教,就无法立足于社会。所以说‘不学礼无以立’。‘不学诗无以言’,一首好的诗我们读了以后可以调平我们的情感,陶冶我们的性情。这个就是所谓的温柔敦厚的诗教。多读诗、多学诗才能够加深我们的涵养,增广我们的知识,因此我们所说的话才会言之有物,才不会有错。所以‘不学诗无以言’。这个诗或者也可以通于文章典籍,所以孔子又说到:‘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!’这句话就是说:君子他广泛的来研究圣贤的典籍。再用礼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。那么这样子呢就不至于背离正道了。这个是儒家所讲的。那么我们出家人以及在家佛弟子又是如何呢?‘不学经教则无以言’,假如不好好的广泛的来学习经论,就不能善于议论佛法,启发我们的智慧。‘不学律典则无以立’,因为律法是我们七众弟子的礼节,了解这个戒律才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,有没有背离正道。才能够稳固的建立起修行的基础。因此,经律论三藏、戒教二门是一样重要的。
乙三、净业正因
这个戒法跟我们所修的净土法门又有什么关系呢?蕅益大师他就说到:‘持戒为本,净土为归,观心为要,善友为依。’前面这两句‘持戒为本,净土为归’,是祖师开示我们修学佛法的人,尤其是在末法时代,要能够得到当生的解脱,这是很重要的关键处。学人想,在座的诸位大德都已经很了解,末法时期唯有净土法门是我们主要的解脱依凭,所以就不再多加叙述。那么为什么要以‘持戒为本’—以执持清净的戒法为根本呢?在《观经》当中,佛就说到:‘欲生彼国,当修三福。一者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二者受持三归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。三者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’这个就是我们常所听到的《观经》三福。意思是说,发愿想要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人,最初下手的修行方法,应当要修习三种的福。这三种福当中,第二个就是戒福,这个是属于出世间的福。其中的‘具足众戒’,包括了四众弟子的戒法。所谓的四众弟子,就是出家的二众—比丘、比丘尼,还有在家的二众—男女居士。在家二众的戒法就是先受三皈依,然后进一步的来受八戒、五戒,还有在家的菩萨戒。出家二众的戒法呢,就是比丘的两百五十条戒,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,以及梵网菩萨戒。这个梵网菩萨戒也通于在家众。所谓的‘具足’就是四众弟子各个按照自己的本位,具足圆满的来受持戒法,而且能够轻重等持。犯戒就是造罪,能够持戒是自己修福,所以持戒就有大福报。以这样的福报,加上念佛法门,必定就能够往生。而且往生的品位—中品中生,乃至中品上生。中品上生的情形,在《观经》里面它说到:如果有众生他能够持这个五戒跟八戒—八关斋戒。或者修行诸多的戒法,也就是进一步的来受持沙弥、沙弥尼戒、比丘、比丘尼戒,并且不造做五逆的大罪,也没有众多的过犯。在家出家都能够持戒持得很清净,以这样的善根回向发愿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到了临命终的时候,阿弥陀佛旁边就围绕著许多的比丘眷属,佛就放出金色的光明来到这一位行者的处所,为他来宣说‘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’这个道理等等的。这个时候,行者见了以后,内心当中就会生起大欢喜心,即刻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到了极乐世界,就能够听闻说法的声音,当下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,所谓的三明六通,具足八解脱。这个是中品上生的情形。如果能够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,或者是一日一夜持出家的戒法,而且也都威仪无缺,这样的话,就可以中品中生。在《大阿弥陀经》也说到:‘如果能够端身正心,断除爱欲,斋戒清净,至心来忆念阿弥陀佛,持诵名号,想要求生阿弥陀佛的刹土。那么这位行者他命终之后,就必定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。’因此我们可以了知,修净土法门的人,想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也是不可以离开这个戒法的。所以祖师才慈悲的开示我们‘持戒为本’,以执持清净的戒法作为一切修行的根本。这一句话是非常的有道理。前言的部份,今天就做一个说明。由于时间的关系,今天就先说到这儿。正文的部份,我们下一堂课再继续来说明。向下文长,付于来日。回向。
讲戒功德殊胜行,无边胜福皆回向,
普愿沉溺诸有情,速往无量光佛刹。
十方三世一切佛,一切菩萨摩诃萨,
摩诃般若波罗蜜。
版权所有:药师经常识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