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四祖点化栽松道者自主转世,“是非从此落人间”。周凤姐以处子之身,未婚而孕,有理说不清,对自己也说不清,她只能是以柔弱的身躯,承受着极大的压力,经历着无穷的苦难。
周凤姐被父亲逐出家门,免不了遭受冷眼嘲笑,亲友不肯顾惜,同族不敢收留,只好靠讨饭度日。周家湾西北五里的化城山,山中有废弃的社屋无人居住,寒冬腊月,凤姐就把它作为暂时栖身之处。白天帮人浆洗缝补,夜里睡在社屋中。心中只希望这不明不白怀孕带来的冤屈总有一天会明白真相,让人们知道自己的清白。
春去夏来,凤姐身孕渐大,即将临盆。她一个黄花闺女,又无人指点,不知如何是好,就挺着大肚子,走向化城山西南沿湖大路边的一个土墩,绕着土墩艰难地转着,被一个过路的婆子看见,说道:“莫扭呀!快生了!”婆子赶忙把凤姐送回化城山,一进山就生产了。由栽松道者转世的婴儿,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。小土墩则被后人称为“莫扭墩”。
时值大隋仁寿元年五月初五,故后人有“欣圣诞之临期,何暇龙舟竞渡”的祝文。
当日山洪骤发,从弹子墩直冲化城山脚下,凤姐恨此来历不明的婴儿,害得她无脸见人,受尽苦难;更恨婴儿长得黝黑,面如窝底,心狠气极,把婴儿丢入山洪之中,以洗心中耻辱。然而,孩子终究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,看着婴儿被水冲走,凤姐心痛万分,随水边哭边追十里开外,直到大湖。凤姐站在湖边的土墩上,望着婴儿被水带很远很远,直至看不见了。这个土墩被后人称为“瞄儿墩”。
初六一早,离化城山五里的网埠河中,有一大群喜鹊成堆搭棚,人们赶不走,轰不开。有大胆的人下河去看,才知喜鹊保护的是一个婴儿。抱起来一看,白白胖胖,“体气鲜明”,反复查找,才知道是化城山的周凤姐把孩子丢进了洪水里,都感到十分惊奇,就把孩子送回了化城山。母子连心,周凤姐接过婴儿嚎啕大哭。却又惊讶地发现婴儿毫发无损,还对自己甜蜜地微笑,就决心要把孩子喂养大。后来五祖建意生寺,网埠人因五祖曾经在他们的河中住了一夜,就把那段河称为“留宿河”。
六七月阴雨连绵,洪水暴涨,江湖连成无边无际的汪洋,人们纷纷逃避水灾。周凤姐母子更加衣食无着。凤姐的母亲心疼苦命的女儿和未见面的外孙,暗中派了一个年纪较大的丫环,请外乡的一条船到化城山接走了凤姐母子。丫环受命照顾母女二人,随船顺水下行到泗州城(今江苏洪泗县境内,已沉入洪泽湖底)。三人靠帮人浆洗度日。丫环每年回周家湾一次,拿些银两接济。可是到了第三年,丫环丧命途中,凤姐失去依靠,只好带着小儿沿途乞讨回到黄梅、九江一带生活。
后来五祖受四祖委派住持东禅寺,在东禅寺的东南角建养母堂为母养老。再买下化城山建造意生寺,以纪念这段艰难困苦的经历。旧《黄梅县志》载:“意生寺,在县西十五里。相传周氏之孕五祖,父母逐之,居废斋中,即寺之所称化城山也。周意欲坠此生子,不果。乃生于黄达埠。后仍栖止废斋。祖长,乃买其地建寺。旁有明国师塔、僧录司大元塔。乾隆十七年住持僧维彩捐资重建。”
化城山乃一宛丘,海拔约四十米,方圆约三华里。四周稍高,中间低洼,背靠张城山,面对江湖。自从建意生寺后,香火鼎盛,千年不绝。
意生寺现存有元代井围,是由整块花冈石雕成。井围内圆外方,五方竖排阴刻二十字“五祖生身意生寺僧良谷中岩至正元年化城山记”,是现存最古老的历史记载。
意生寺原有明太祖朱元璋手书“天下一山”木匾和石柱各一,已佚。为何小小宛丘,竟被开国皇帝封为天下第一山呢?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十八年,朱元璋屡战屡败。一次被陈友谅率兵追杀得只剩单枪匹马,走投无路,逃进化城山。陈友谅见此山三面环水,仅南面有一通道,进口仅城门宽狭,有数个巨大的蜘蛛网挂在中间。陈友谅因此告诉部下:蛛网封门,人马未进,不必搜山。于是向西追赶。朱元璋受寺僧掩护和招待,躲过此劫,再整顿人马来到化城山,挖四面宽深大港,吊桥出入,成为据山控湖的水军大营,亲手书写“天下 第一山”五个大字。有部下指出,“第”字是竹字头,不是草字头,朱元璋说:无山不长草。从此多了个草字头的“第”字写法。
抗战期间,意生寺被日寇焚毁。那是1943年,侵华日军拆石仲寨新寺院建碉堡时,日寇十一人到意生寺一带抢粮未获,就放火烧了意生寺殿堂和寮房四十多间,然后向西去。到了王楼村南边,国军413团团长韦介白、连长于麻子,带兵一百二十人打埋伏,当场击毙日寇六人,其军曹受伤,逃跑中被百姓捉住打死。当地老年人对此记犹新,说是:报应好快!五祖菩萨真灵。(信息来源:摘自《正觉》)
编辑:明蓝
版权所有:药师经常识网